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童自荣:力挺沪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6:02:00    

只要我们一起来努力,那么,打破沪剧不温不火的局面是有希望的。

此刻,站在这里哇啦哇啦发一通议论,热心到极点地提一些希望的,就是我——一个号称疯狂老戏迷的童某人,他的背后还站着童太。不怕你见笑,若今晚有王盘声、蒋月泉的精彩节目,而又不巧要外出,我必会将随身带的袖珍收音机搁在太太肩头,两个戏迷一边聆听,一边心情极佳地往前赶路。这样的生活细节绝非虚构,而是直到今天还习惯成自然的。

沪剧在今天,当然不再像曾经那么辉煌。但沪剧的生命力那么弱吗?至少我们这一帮上海的老戏迷会异口同声地说:NO。且听听一个70余年沪剧老戏迷的心声。

我对沪剧的理念和希望是这样的:我绝对相信沪剧永远不会消亡,此其一。其二,沪剧事业不可小看,它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剧种,它是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稀缺性亦正是不可替代的。记忆犹新,沪剧所涌现出的许多辉煌杰作,除了拍成电影的《星星之火》,还有《芦荡火种》《红灯记》《杨乃武与小白菜》《碧落黄泉》等作品,都是上海的首创,有的剧作我们还慷慨“奉献”给京剧等其他剧种,供他们移植。我们也难忘,50年代末,一场上海沪剧流派大会演——《雷雨》,曾经怎样地在上海滩家喻户晓,轰动一时。其三,我的结论是:只要我们戏迷们、对沪剧好奇的年轻朋友们、对沪剧推广热心且有责任心的人们一起来努力,一起来奋斗,那么,打破沪剧不温不火的局面是有希望的。

王盘声(左一)

我个人自然还有些念头,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热爱沪剧的非沪剧从业的文化界人士,如何为沪剧事业的大振兴尽一份力?想起以前电台曾准备把我们聘为故事频道的艺术顾问,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实现,那么现在戏曲频道是否可考虑设置一个顾问性质的机构?

又在想,现在每周有星期广播音乐会。那么我们是否可设立一档星期广播戏曲会,而且让沪剧节目来带头(参与的专业和业余的都应有份)。现在还有网络可帮忙发挥推广作用。我们在发现人才、保护人才、培育观众等方方面面,的确有许许多多工作要做。

我还具体地希望:电台播送的节目,要大面积地、反反复复地播放两位沪剧艺术大家王盘声和袁滨忠的作品,他们的代表性无可置疑。我认为要强调:王盘声老师的最大特色便是天然的鼻音,在观剧导向上这一点不可忽略,因此包括小王盘声(他在近年纪念王盘声100周年诞辰演唱会上亮过相)的演唱也要多放。而袁滨忠老师早逝,他的代表作《苗家儿女》《红灯记》《年轻的一代》等应多多播放,让年轻的朋友们对他有更多了解。不必担心重复会导致审美疲劳!这样的好嗓子,多听听他的原作,多听听他的吐字、唱腔,朋友,不把你迷死才怪呢!

袁滨忠

我还想补充一点:千万不要小看沪剧的业余爱好者,那些票友群体。许多有天赋的人才,事实上就蕴藏在这许多业余队伍里面,等待我们去发现。最近就听说,宝山区有个男生唱袁派十分像、十分有味,更早也听说有“小杨飞飞”,不但有味,而且声音条件跟杨飞飞老师非常之接近。我们无疑要满腔坦诚地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好好创造演出条件。昨天从手机上听到,30年前曾正儿八经举办过一场业余沪剧爱好者的演唱赛,还是现场直播的。多么好的一场演出啊!是不是有可能,再来它一次?

行文至此,忽有一个闪念:要么,也来凑凑热闹?比方挑个《啼笑姻缘》的本子,我播演樊家树,用沪剧朗诵全部台词,唱的部分全部由一个女生来担当,如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