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把手”要善于应对舆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1:12:00    

日前,西华大学毕业典礼突遇大雨。有学生向准备致辞的校长喊话“下来”,校长却毫不犹豫地走到雨中致辞。校长这充满智慧的“最后一课”,再度让“一把手”舆情素养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焦虑遍布各行各业。不少本应挑大梁的“一把手”却陷入舆情恐惧。怕舆情、怕关注、怕争议、怕问责,一旦舆情有风吹草动,就坚守沉默是金的立场,隐身失语,导致舆情波澜演变为舆情风暴。

舆情应对强调时效性,“一把手”的靠前指挥能快速敲定回应口径、处置策略,避免层层汇报延误时机。此外,新闻宣传与舆情管理涉及宣传、网信、应急、执法等多部门协同,“一把手”的统筹权能打破部门壁垒,整合媒体资源、舆情监测系统、信息发布渠道等,避免“各自为战”。

舆情应对要突出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所以,从落实责任讲,舆情发生的相应地方、部门和单位一把手,要切实履行起主体责任、领导责任。

本应成为舆情风险“首席感知官”,却对日常舆情失聪。不少“一把手”忽视基层情绪,对日常民众呼声“失聪”,在舆情爆发后才被动现身。这种忽略日常,却指望在舆情中靠一些部门或“能人”“力挽狂澜”的做法,可谓认识不到位。

本应成为舆情救火员,却宁愿当网络菜鸟。舆情形势变化万千,早在若干年前,广东要求领导干部不做网络菜鸟,带头“上线”“触网”,建立在线处理、回应群众关心问题的制度。但现实工作中,依然有很多“一把手”拒绝“触网”。部分“一把手”简单地把舆情应对等同于“封堵删”,一出事,立马想到“封堵删”,企图成为舆论绝缘体。这暴露出对互联网生态的了解不足。

“防舆情”不是作秀,表演式应对或消磨公信力。部分“一把手”在应对舆情时花式作秀,用官话、套话、形式主义消极应对。舆情的本质是民意的呼声。舆情中的“一把手”若只愿享受安稳,却不愿掌舵穿越舆情风浪,那么翻船时,必然为“花架子”买单,难逃其责。

如今,互联网在提升执政党形象、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也给党的执政能力带来新挑战。网络舆情已是社会治理重要战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这对“一把手”舆情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舆情回应有“黄金4小时”之说。如何顺应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态势,切实提高熟练分析研判舆情信息、与网民进行有效互动、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切实掌控网络话语权等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提高网络执政能力的必过之关。

这也引出新的问题,不少“一把手”面对舆情“不愿说”“不会说”“不敢说”“怕说错”。

拒绝“为官不言”,网络时代,“一把手”当如何适应传播新环境,练好基本功?

要大胆“开麦”,有网感有温度。安徽全椒县两名官员面对央视镜头发表“喝茅台也能喝死人”等不当言论,引发舆论哗然。如今,“一把手”主动当舆情发言人的趋势无法逆转。这要求大家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既能用春风暖语感同身受引发情感共鸣,又能用网言网语拉近距离。

要少点套话,有干货够硬核。舆论当前,要抓住“两个快速”:线下快速做事,线上快速张口。但张口也有“谋略”,要少点官话套话,多点硬核解决办法。要敢于直面争议、回应民众关心问题、扎实整改。要在舆情不同阶段,有不同回应侧重点。2022年,时任安徽肥西县委书记陈伟在小区物业和业主冲突升级前主动介入,在现场用7分钟演讲给出解决办法,疏解了小区矛盾,获得网友好评,成为舆情应对范例。

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些都再次证明,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刻认识到舆情工作无小事。“一把手”关键时刻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要主动上肩、及时研究、靠前指挥,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舆情发酵的关键48小时,只抢时效,不做实事,也会“翻车”。毕竟舆情应对看似“说”的功夫,却少不了“做”的基础。

要做,就要解决好“本领恐慌”,快速成长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从而不断提升网络舆论引领能力。毕竟,提升舆情应对工作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和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要“做”,就要找准关键,抓住“一把手”。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抓舆情治理,提高舆情敏感度和处置能力。要抓住新闻发言人制度向基层延伸这个关键,健全覆盖县乡、景区、医院、学校等基层新闻发言人制度。同时,考核问责倒逼落实,对因处置不当引发重大舆情事件的,实行责任倒查,避免“一把手”责任流于形式,“挂帅不出征”。

要“做”,就要横向联动,构建闭环管理体系。牵头制定“新闻宣传+舆情监测+回应处置”一体化流程,例如建立“舆情预警—研判会商—新闻发布—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明确各环节责任人和时限要求。

要“做”,还需跨界互动,勿逞个人英雄。要推动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一把手”定期召集宣传、网信、业务部门等,分析舆情趋势,同步宣传重点,避免信息“碎片化”。

要“做”,还需技术赋能,用AI打败“紧箍咒”。强化技术与队伍支撑,主导引入AI舆情监测系统,整合全网数据抓取、情感分析、热点预测等功能,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总之,舆论场上,“一把手”应对舆情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附加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