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2:07:00
在北纬31°-39°的三秦大地,一场颠覆传统的农业变革正在上演——火龙果、香蕉、蓝莓等南方水果扎根黄土高原,让“橘生淮北”的千年定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
陕西依托农业科技优势,以“南果北种”为突破口,探索出一条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破局
从“试验田”到“丰收园”
“西北地区还能生产火龙果?太奇妙了!”
在渭北高原的杨凌示范区,连栋智能温室内,西安游客李梁坤望着仙人掌状的火龙果茎秆惊叹道。此时,“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内,火龙果正值花期,繁花簇拥,生机盎然。
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里的火龙果持续爆花中
在陕西“南果北种”的征程中,火龙果堪称先锋与典范。
2008年,杨凌新农人王艳受到山西农民传统大棚种植火龙果的启发,开始了陕西“南果北种”的破冰之旅。
经过多年探索,其创办的青皮她园火龙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发展至200亩种植规模,配备34座双拱双膜智能温室,年产火龙果500余吨,亩均产值超10万元。
“我们的火龙果种苗不仅销售到了全国30多个省市,还销售到了西班牙、葡萄牙等6个国家。”合作社负责人王艳告诉记者。
走进温室,一款橙色控制箱格外醒目。通过几根线缆,它连接着大棚内部的补光灯、滴灌设备、传感器,以及外部的风口、棉被升降机等。
“以前每天通风、升降棉被要耗费一个多小时,现在一两分钟就能搞定。”王艳介绍道。这种智能化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人力成本。
这样的“科技魔法”正在陕西多地复制。
位于陕南汉中洋县的有机蓝莓种植示范园,依托秦岭南麓独特的微气候,加上生物防治、雄蜂授粉、施有机肥等绿色技术,以及智能温控、二氧化碳检测仪、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智能系统,建成340亩高标准种植基地,提供了200多个就业岗位,蓝莓采摘旺季用工达300余人,年支付劳务费超30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增收。
“过去陕西蓝莓依赖南方调运,现在本地鲜果减少了运输损耗,采摘期从3月持续到6月,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000多万元。”园区负责人说道。
图源:洋县融媒体中心
更令人惊喜的是,陕北榆林也正在打破“大漠无鲜果”的传统认知。
在神木市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香蕉栽植大棚内,51株高大翠绿的香蕉树整齐排列,沉甸甸的香蕉挂满枝头。棚内恒温保持在5℃~35℃,雾气喷头定时模拟热带雨林,湿度保持在50%左右。
图源:榆林日报 宋艳霞 摄
香蕉树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通过施加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成功将微碱性土壤改良成了适宜香蕉生长的微酸性土壤,解决了南方果树来到北方‘水土不服’的问题,让北方也能结出纯天然、口感好、甜度高的果实。”龙华振兴生态公司负责人贺江林介绍,这一技术填补了北方冬季鲜食香蕉的市场空白。
“我们陕西民间还有很多高手在尝试‘南果北种’,部分水果已经种植成功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火龙果产业研发中心主任牛永浩说。
杨凌丰腾农业家庭农场于2021年落地杨陵区五泉镇崔家寨村,利用先进农业技术装备系统,成功种植枇杷、小金桔、葡萄柚和果冻橙等南方水果;大寨街道办西小寨村的刘立志经过3年摸索,成功种植台湾青皮甘蔗。这些实践不断丰富着陕西“南果北种”的版图。
今年,我省计划认定4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创建100个左右省级高质高效果业示范园,并支持5个示范县建设。届时,南方水果种植面积将突破7000亩,年产值超3亿元。
协同破局
从“点状突破”到“链式创新”
这场农业革命的背后,是“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在科研层面,高校和科研机构发挥了关键作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团队为种植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不断引进和培育优质品种,推动“南果北种”技术不断进步。王艳就是其中的获益者,她的火龙果试种第一年便获得成功,此后,王艳依托“青皮她园”不断开展品种改良工作。
王艳正在修剪火龙果枝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火龙果产业研发中心不仅培育出火龙果新品种,还制定了5个火龙果设施种植技术地方标准,获批授权7项火龙果设施种植水肥一体化管理等方面专利。
政府部门在政策扶持与产业引导上不遗余力。杨凌示范区和杨陵区两级政府大力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8个特色产业项目全面开工。同时,积极推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企业提供法律建议,助力企业规避知识产权风险。
企业与农户作为“南果北种”的直接参与者,展现出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
各地种植户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如铜川市张改玲夫妇采用农家肥、棉被、增温灯等精细化管理手段,确保火龙果在北方良好生长;渭南市赵振杰边实践边改进,成功种植黑皮甘蔗和黄金甘蔗两个品种。
企业则在规模化经营与市场拓展上积极探索,如青皮她园合作社持续拓展种苗销售市场与衍生业务;龙华振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香蕉试种成功后,计划继续引进芒果、火龙果等南方水果,扩大规模。
在产业链延伸上,陕西更是做足文章。西安鄠邑的蓝莓基地开发出蓝莓酒、蓝莓花青素含片等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高陵区的百香果深加工项目预计产后年产值将翻一番。
市场破局
既要“种得出”更要“卖得好”
“南果北种”产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挑战。
从市场角度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果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本地种植的南方水果成熟度高、口感好,能更好满足消费者对新鲜、优质水果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青皮她园工作人员正在整理火龙果种苗
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南果北种”基地积极整合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科普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为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以“青皮她园”为例,该种植基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采摘、学习,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南果北种”有助于丰富陕西的果业品种结构,提升果业产业竞争力,推动陕西从果业大省向果业强省迈进。
然而,高成本、技术瓶颈和市场波动风险不容忽视。
人力、种苗价格、北方设施建设与维护等方面成本较高,压缩了利润空间。技术层面,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存在产量不稳定、品质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持续加强科研攻关。特别是随着规模扩大,市场竞争加剧,稳定价格、保障收益成为关键。
南果北种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因地制宜的产业创新。
从秦岭脚下到黄土高原,从渭水之滨到汉江河畔,“南果北种”,陕西用实践证明北方土地也能结出“南方甜蜜”。这场发生在北纬31°-39°之间的“热带奇迹”,不仅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无限可能,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路径。未来,陕西的“南果”故事还将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