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再过5年!山东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将基本形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7:01:00    

为有效应对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全面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水平,省生态环境厅等15部门、单位近日联合印发《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5—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明确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总体目标,其中提到:到2030年,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因素大幅削减,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受胁迫趋势有效缓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政策、制度和监测等体系基本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本底调查与评估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基本建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典型生态系统、重点物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全省自然保护地陆域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4.5%,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2.06万平方公里。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濒临渤海与黄海,辖区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既有森林、灌丛、草甸、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也有海岸带、岛屿、河口、近海等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同时,我省又是工业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压力很大、责任很重。

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新形势新要求,《行动计划》细化部署了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威胁、加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等4个优先领域的重点任务。

推进主流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完善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建立长效机制都是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关键行动。我省目前已出台30余项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有力推动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行动计划》着眼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系统性、长期性,将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列为4个优先领域之一,从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治理体制机制、强化规划计划、开展宣传教育、推动企业参与和全民参与等方面,着力建立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的长效机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可能会危及粮食安全、供水和生计等。《行动计划》从生态空间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安全管理、环境质量改善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任务措施,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提升,助力我省积极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挑战。

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正向激励。聚焦这一领域,《行动计划》部署开展加强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升农林牧渔可持续管理水平、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推进生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一系列行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助力我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是我省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领域之一。针对该领域面临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信息交换机制、预警机制尚不健全,长期动态跟踪调查不及时,数据掌握不全面等不足,《行动计划》从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推进生物多样性评估、强化生物多样性执法监管、数字赋能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投融资机制多元化、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推动我省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张文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