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9:42:00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馆进入高速发展期。从民营美术馆的自发建设到城市级文化地标的不断涌现,从展览内容的多元化到运营机制的产业化……一个“当代意义上的美术馆时代”正在成型。但与此同时,关于美术馆的基本问题——它的制度,它的边界,它与“人”的关系——也重新浮出水面。
这本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没有边界的美术馆》,正是站在“新美术馆学”研究视野上,回应上述问题的一次集中发言与回顾。
本书由A4美术馆与广州美术学院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编,王璜生、孙莉学术统筹,集结了2023年8月“新美术馆学论坛”的核心发言内容,以“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没有边界的美术馆”为题,邀请了美术馆实践与研究的一线从业者参与。26位嘉宾针对“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机构及运营实践”“共构中的新美术馆学与理论发展”“共构视野下的美术馆与地方表达”“流动的生态:美术馆、社区与参与式行动”四个议题进行了讨论。
01|“新美术馆学”的根本关怀是什么?
书中指出:“‘新美术馆学’需要考虑当下‘语言转变’之后对美术馆产生的影响,它所涉及的问题包括三个层面:‘人’作为主体;多向度的‘公共空间’;制度批判与权力反思。”
“它必须批判性地关注美术馆的实际操作问题,也必须关注美术馆运营过程中的制度问题。”这不仅是一次理念更新,也是一次行动转向。
正如沈森所言:“新美术馆学的提出希望在中国的问题情境中锚定了美术馆含糊的身份定义,其‘新’正是指向了一种非历史主义模式的结构化的动态工程。”
02|为什么是“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
“六面体”象征着传统的美术馆空间模型,而“克莱因壶”则是一个著名的拓扑学概念,表示一个“无界面却连通”的结构。论坛主办方将主题命名为“从六面体到克莱因壶”,寓意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也象征美术馆概念本身的拓展与转化。
正如前言中蓝庆伟所指出:“今天的美术馆形态越来越广,展陈方式越来越多,这超越了前几年广泛讨论的‘美术馆博物馆化、博物馆美术馆化’的审美疲劳问题。”美术馆已成为谈论文化产品与社会问题的空间,也成为当代艺术生态多元化与知识生产的催化器。
03|四大主题单元,回应实践中的真实问题
本书共分为四个单元,涵盖了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的广阔议题:
1. 面向未来的美术馆机构及运营实践:聚焦美术馆发展中的制度性挑战,如“美术馆的运营之道”“公共性与商业化的冲突”等。
2. 共构中的新美术馆学与理论发展:强调“美术馆学不是封闭的学科,而是正在生成的思想状态”。
3. 公共视野下的美术馆与地方表达:探索地缘、社区、美育的整合方式,“从美术殿堂到美育课堂”。
4. 流动的生态:美术馆、社区与参与式行动:回应“从占有到体验”“从参与到共享”的艺术生态演进。
这些发言来自南條史生、王璜生、何桂彦、冀少峰、皮力、刘鹏、许潇笑、吴彧弓、王志亮等学者与从业者,代表了当前中国“新美术馆学”研究的核心力量。
这是一本来自实践前线的当代表述,
一份关于中国美术馆制度革新的思想手稿。
我们推荐这本书给:
• 希望在美术馆实践中重新思考“公共性”概念的你
• 正在撰写艺术管理、博物馆学相关论文的你
• 关心艺术制度如何在本土生根、变革与共建的你
目 录
主编介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