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封“家书”陪伴我与祖(籍)国共奋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06:24:00    

陈立人

胡志光

蒋忠华

张 俭(左三)

跨海越洋

四十载家书传

字字情长

金桥飞架

故园春风里

血脉同乡

异域万里

心随黄河浪涌

日夜牵肠

丹心相照

纵隔千山外

一如身旁

星辰大海

携手谋复兴

共铸辉煌

缕缕墨迹 阵阵暖意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 陈立人

人物小传

陈立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长孙,1949年生于新加坡,先后担任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荣誉主席、新加坡儿童基金会理事长等职,201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迎着阵阵海风,绕过长长游廊,看着精致立体的连环石雕,描摹着蔚为大观的博物世界,当我最终登上层层台阶,来到祖父陈嘉庚的墓前,我的心很难平静。

1986年,我第一次来到中国,第一次来到祖父的故乡福建厦门,第一次到访他的墓园——鳌园。儿时,我见过祖父寄给父亲的鳌园照片。但当我亲身来到鳌园,这带给我的身心震撼,至今难忘。

此后我越来越频繁地回到中国,参与处理一些与纪念祖父相关的事务,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感受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的血脉联系。

早在1961年,我父亲到北京看望祖父时,就将一些新加坡华侨华人相关的老物件带回中国,捐赠给华侨博物院。1986年,我第一次拜访华侨博物院,就此开启了我与华侨博物院、与文博界的故事。几十年来,我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华人社会收集与东南亚土生华人相关的各类资料、实物,并把它们保存、运送、捐赠给华侨博物院、陈嘉庚纪念馆等文博机构。

近两年来,会不时收到朋友发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链接。我既是海外版的采访对象,也是海外的忠实读者。2004年,我在厦门接受海外版专访;2015年9月,我在北京接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海外版在头版进行报道;最近几年,海外版大篇幅讲述了我在中国记录南侨机工历史、向华侨博物馆捐赠文物的故事……每每看到海外版,我心中也涌起阵阵暖意。

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海外版就像一封封从祖(籍)国发来的家书,让我们在海外听见、看见中国的新变化、侨乡的新面貌。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40周年之际,真诚祝愿海外版越办越好,祝愿更多海外侨胞、海外朋友在海外版看到中国动态、爱上中华文化。

(本报记者 高 乔采访整理)

心怀桑梓 情系中华

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 胡志光

人物小传

胡志光,1941年出生于浙江文成,曾任旅荷华侨总会会长等职务,现任旅荷华侨总会永远名誉会长、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名誉主席、荷兰中国商会会长等职。

前不久,我在荷兰收到人民日报海外版(下称海外版)记者传来的一张珍贵黑白老报样——1985年12月15日的海外版第5版。上面刊登了一条关于我的报道:《捐建公路、合资办厂、开辟市场——旅荷华侨胡志光为家乡办好事》。时隔40年,这些往事的细节已经在记忆中模糊,但这份老报样如亲友来信,让我感到十分温暖和亲切。这些年,我一直是海外版的忠实读者之一。

我已年过八旬,海外版是我每天都会阅读的一份报纸。其他报纸针对侨乡的报道不多,海外版开辟专门的“华侨华人”版面,经常发布各地侨乡的最新讯息,这也是我最关注的内容之一。每次收到海外版报纸,我都会反复浏览,它就像一封来自祖国的家书,慰藉着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为侨胞侨团服务,为家乡发展助力,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1969年,我加入了旅荷华侨总会,1980年被推举为总会会长。改革开放以来,从创办玉壶国际贸易进出口公司,推动中国产品进入西欧市场,到合资创建荷兰华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将主要投资方向定位在中国,从荷中农业设备技术有限公司,促进先进农业技术转移,到筹建荷兰中国商会,为两国企业搭建更多合作平台……

记得出国后,我第一次回国是在1971年。那时,交通很不方便。如今,国际国内直航航班越来越多,中国各大城市之间高铁畅通,我和家乡的距离更近了。现在,我每年都会至少回国一趟。

今年,海外版迎来创刊40周年。作为一名海外华侨,我衷心感谢海外版长期关注、报道华侨华人及侨乡相关新闻。祝福海外版再创辉煌!

(本报记者 李嘉宝采访整理)

“小课堂” “大家庭”

意大利罗马中华语言学校校长 蒋忠华

人物小传

蒋忠华,出生于浙江省温州文成,2000年移居意大利罗马,2006年创办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如今,该校在读学生超过1000人。近20年时间里,超过1万名学生从这里出发开启逐梦之旅。

对海外华侨华人而言,华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学习,更是一场中华文化的寻根与传承之旅。

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建校之初,就将培养目标定为“让华二代学习和掌握中华语言,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采用“沉浸式”体验课堂,学生还可以参加文化艺术节、国际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全方位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日常教学之外,我们还积极推动中意文化交流与合作,定期举办中国春节联欢晚会、母亲节诗朗诵大会,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国际艺术节、文化节、民族节等多元交流活动,吸引了大批在意华侨华人和海外友人参与。

如今,罗马中华语言学校已经从最初只有我1名教师、70多名学生的“小课堂”,发展成为拥有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在读学生超过1000人的“大家庭”。近20年时间里,超过1万名学生从这里出发开启逐梦之旅,为中意文化、经贸等各领域交流合作贡献力量。令我欣喜的是,华侨华人家庭如今越来越重视子女的中文教育、中华文化教育,鼓励子女参与文化交流活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华文化,这是我创办罗马中华语言学校的初心,也是我与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共同愿景。作为一名忠实读者,我透过海外版这扇窗口,看到了中国在各领域的飞速发展与进步;身为海外华文教育工作者,我多次接受海外版、海外网采访,分享在意大利的教学经验与心得。海外版还为华侨华人开设专门的版面,讲述了无数海外侨胞的奋斗故事。对我们而言,海外版就像家一样。

(本报记者 金 晨采访整理)

一扇大门 一腔乡情

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主席 张 俭

人物小传

张俭,195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主席。多年来,他倡导、组织当地华人社团举办多场宣传中国文化的大型活动。至今已举办6届龙文化节,每届平均吸引10万多人次观看,成为在加拿大展示、传播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我是一名华商,也是加拿大华人文化艺术团体联合会主席。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正忙着组织加拿大各地华人团体一起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比如,我们在加拿大境内寻访参加过抗战的健在华裔老兵,给他们颁赠和平纪念章;将在5月份举办一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和平颂》。

我在加拿大工作生活数十年,一直致力于策划举办社区文化活动。2015年,我所在的联合会倡导、组织过大型演出《和平颂》;从2018年开始,我所在的联合会举办龙文化节,至今已举办6届。每年的文化节都是中华文化的嘉年华,我们会安排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高桩舞狮、传统武术等文艺节目及百余个美食、手工艺摊位等,每年吸引逾10万人次参与。

从开始带领演员开策划会、写剧本、找场地、拉赞助的屡屡碰壁,到现在动员数百个华人社团共同举办活动,个中甘苦,唯有自知。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我觉得有这么几条:一是要有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大情怀;二是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这些人要有奉献精神、不图名不图利,这样的组织才有向心力;三是挑头的人要统筹考虑,资金、人员、场地等,每样都要琢磨清楚。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组织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其实这和我爱读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很大关系。因为关注北京奥运会,我从2008年开始阅读这份报纸。有侨胞说它是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我认为它更是一扇大门,因为其中包含的信息资源丰富,而且来源权威、准确。我很喜欢阅读里面关于中华文化的内容。我想,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吸引力也很大,我在海外有义务来做一些宣传,后来就下决心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把中华文化介绍给其他族裔。

(本报记者 彭训文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潘旭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