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秦腔历史剧《还我河山》西安首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30 12:31:00    

“一马砍倒三马颠,还我河山抗倭顽……”8月28日晚,易俗大剧院中,舞台上的大秦之声,镌刻民族记忆,再现了战火烽烟之中、山河飘摇之时的浩然英雄长歌。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西安易俗社成立113 周年,由西安演艺集团・西安易俗社精心打造的原创秦腔历史剧《还我河山》于 8 月 27至8月29日,在西安易俗大剧院开启连续3日的首轮演出,西安市民争相观演。



磅礴雄伟的秦声唱响岳家军抗金故事

以秦声风骨,展英雄情怀,《还我河山》以南宋抗金为背景,生动展现了民族英雄岳飞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的英勇事迹。全剧通过6幕剧情,深刻诠释了岳飞 “还我河山”的坚定决心和伟大的家国之心。

阵容庞大、气势雄魂,是《还我河山》带给观众的直观映像——首演舞台之上,这出须生大戏唱的是历史的脊梁,演的是民族的精神。板胡激越与鼓点铿锵中,秦腔磅礴雄伟的气势,让浩然长歌中的感情如潮水奔涌,催人泪下。岳飞字字铿锵豪情满怀,声震屋瓦,感人肺腑。



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介绍,此次易俗社排演《还我河山》,可谓调配“精品强将”,编剧钱斌斌,导演林为林(二度梅花奖、白玉兰奖获得者),作曲姜二莉。西安易俗社当家须生、一级演员屈鹏领衔主演,王辉、范海龙、韩利霞、段王军等易俗社优秀演员联袂出演。

屈鹏自幼投身秦腔艺术,深耕戏曲舞台多年,谈及对自己饰演的“岳飞”的理解,同样人到中年的他有深刻感悟:“我眼中的岳飞,不只是历史书中‘精忠报国’的英雄,他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挣扎有坚守的人。在塑造角色时,我特别注重挖掘他的‘矛盾感’—— 作为将领,他有‘直捣黄龙’的豪情壮志;作为臣子,他又面临‘君命难违’的无奈困境,他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的痛惜,更让这个人物有了温度。比如‘十二道金牌’这场戏,我没有只靠高亢的唱腔表现愤怒,而是通过眼神的颤抖、手势的迟疑,先展现他内心的震惊与不甘,再用渐强的声腔传递出从隐忍到悲愤的情绪递进,这样‘精忠报国’的信念才更显珍贵、更能打动人。”

在艺术创新中做好艺术传承

显然,《还我河山》是一部传承与创新并重的作品。在剧情编排上,该剧并未简单复刻历史事件,而是以“人物情感”为核心,在尊重历史框架的基础上,细腻刻画岳飞从 “战场豪情”到“被迫退兵” 的心理转变。舞台上,岳飞与秦桧、赵构之间的戏剧冲突,既保留了历史剧的厚重感,又通过紧凑的叙事节奏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在本味呈现上,《还我河山》坚守了传统戏曲的 “四功五法”,屈鹏等演员的唱腔既展现了秦腔“慷慨激昂、高亢豪迈”的剧种特色,也在部分唱段中融入了现代声乐技巧,让唱腔更具层次感。

将民族精神、历史故事转化为可感的视觉元素——《还我河山》的舞台还巧妙融合传统戏曲“写意美学”与现代科技,如用极简的景片配合光影变化营造出 “朱仙镇战场” 的壮阔、“朝堂对峙” 的压抑,通过视觉语言强化了剧情氛围,实现传统意蕴与现代审美的平衡,写意化的舞台调度和程式化的表演技法,让视觉符号不仅是戏剧场景的组成部分,更成为人物内心世界与历史精神的外化载体,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层共鸣。

演出结束后,资深老戏迷王立本评价道:“看这次戏,不仅是一场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岳飞的爱国精神,通过秦腔这种声势壮阔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更能触动人心,戏里有艺术匠心,有爱国热忱,所表达的民族精神更永不过时,可以说是震动我们每个观众。”

百年老社舞台再现时代担当



西安易俗社成立于1912 年,是中国近现代戏剧文化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是我国第一个集戏曲教育、戏曲编导、戏曲演出为一体的新型艺术团体。百余年来,易俗社始终秉持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的办社宗旨,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

西安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惠敏莉表示,在建社113年周年之际,将《还我河山》搬上新时代舞台,既是易俗社对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创新,更旨在通过经典故事弘扬爱国精神,“90 年前,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易俗社先贤封至模为鼓舞抗战将士、拯救民族危亡,创作了秦腔《山河破碎》《还我河山》,在抗战期间发挥了重要的精神鼓舞作用。如今,这部经典剧目作为陕西省委宣传部2025年度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项目、西安市委宣传部2025年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在新时代再次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