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0:01:00
男孩给生母汪女士演示如何坐后备厢。图/社交平台视频截图
近日,“男孩与生父继母远行坐后备厢数小时”的话题冲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据大象新闻报道,广东网友汪女士发布视频称,儿子澄澄(化名)与其亲生父亲和继母驾车出行时,被安排躺在后备厢内数小时。视频显示,澄澄讲述称,“当时爸爸让我爬进去后,在我旁边又放了一辆婴儿车。”得知此事后,汪女士作为母亲非常生气。
此事在网络上也引发了轩然大波,如果一个孩子因为父母离婚,而遭到区别化对待,无论如何这是让人辛酸的一幕。
而孩子父亲有自己的解释。出发前,曾征求过孩子的意见,若想一起去,车座位置有限,便不让爷爷奶奶同行;若同意坐后备厢,就把后备厢清空,只带一辆婴儿车,“当时孩子是自愿的”;并且“只有一两个小时的高速让孩子坐在了后备厢,其他都是坐在前排”。因此,生父表示不道歉。
但“自愿”不是失职的遮羞布。且不说孩子的自愿是否真诚,有没有感到委屈,至少在后备厢就很不安全。如果发生追尾事故,后备厢必然首当其冲。而所谓“一两个小时”,也无法减轻行为的严重性:这一两个小时恰好是在高速上,如果发生事故危险也会成倍增加,父亲有没有考虑过孩子的安全?
即便不说孩子在家庭内真实生活状态,仅从安全驾驶的角度,父亲就无法推卸责任。正如有律师表示,本事件中,亲爸和后妈的行为涉嫌超载、后备厢违规载人,且属于“侵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虐待行为,如果经常如此对待孩子,或构成虐待罪。
从报道的细节可知,这辆车上的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颇为复杂。站在这个男孩的视角,这里有父亲和继母,有爷爷奶奶,有继母的孩子,还有父亲和继母刚刚出生的婴儿。一位孩子如何在这个空间里自处,其实是颇为不易的。
因此,父亲对孩子的态度,更应当小心慎重,尽可能避免刺伤孩子。而“后备厢”不仅是一个场所,更有某种象征意味——这个孩子,似乎沦为了这个家庭的边缘人,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新闻如此刺激眼球的原因所在。
但这其实已经不是“新”闻了。孩子坐后备厢一事,发生在2023年。而在此前后,孩子的生父和生母之间也早已为了孩子剑拔弩张:孩子的抚养权,已经在2024年变更至汪女士名下;但据汪女士说,“抚养权变更后,对方拒绝交接资料和证件,导致孩子辍学数月”;父亲一方曾经把汪女士告上法庭,称“打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要求赔偿30万;而汪女士也在今年6月针对孩子的健康权对孩子的亲生父亲及继母提起民事诉讼。
不难看出,双方已经有了长时间的对垒,这个“坐后备厢”情节的曝出,也发生在双方打官司期间,这多少有母亲争取舆论支持的意味。
不过,“坐后备厢”得到了双方的承认,也让父亲一方的失职无可回避。事情既然已经到了沸沸扬扬的地步,倒不妨就此进行深入查访,搞清楚母亲指控的其他行为如“扔早餐”“睡飘窗”云云是否存在,给当事人双方一个交代;也让人们看到并相信,经历了父母离婚的孩子,同样会得到法律的呵护。
撰稿 / 许未然(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