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4 10:12:00
在传统印象中,图书馆该是怎样的?是安静肃穆的知识殿堂,抑或是排列整齐的书架与伏案阅读的身影构成的静谧空间?在南昌,一座座孺子书房正重新定义着城市阅读空间的意义——它们不仅是藏书之所,更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三空间”。在这方天地里,书香与生活交织,悄然书写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温暖故事。
读者在孺子书房凌波路分馆享受阅读时光
一家四口的“书房奇妙日”
龙潭公园旁,推开孺子书房凌波路分馆木门,书香氤氲中,一幅动人的阅读图景呈现眼前:银发老者扶镜阅读报纸,年轻人专注研习专业书籍,稚龄孩童则趴在绘本前睁大好奇的眼睛,大家都专心致志。整个空间静谧得只余书页轻翻的沙沙声,仿佛时间在此放缓了脚步。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家四口共读的温馨画面。夫妻二人与两个孩子各自沉浸在书海中,专注默读,偶尔低声交流。据馆长陶慧霞介绍,他们一家四口自6月下旬起便成了书房的“常住读者”。
“我们就住在隔壁小区,带孩子过来特别方便。”家长张龙成告诉记者,他和爱人都是教师,漫长暑假,他们选择带着孩子与孺子书房相伴,在书海中畅游。
“孩子们不是在被动‘学习’,而是在主动探索世界的奇妙。在这里,我们既能各自享受阅读时光,又能共同分享阅读的快乐,这种相处方式让家庭关系更加融洽。”
“这里的阅读氛围特别好,学习之余还能在书海里自由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知识。”正在书架上挑选书籍的女儿张晗玥告诉记者。
她7岁的弟弟张绍阳则“痴迷”于历史绘本。“他已经认识大部分汉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可以读拼音,我和爸爸妈妈也会教他。”张晗玥说。
“我对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最感兴趣,孙膑真聪明,不直接救援赵国,而是率军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取得了一招制胜的神奇效果。”张绍阳转着乌黑的大眼睛认真地说。
看着孩子们专注阅读的模样,张龙成十分欣慰:“他们在这里探索知识,我们也能静心研读专业书籍。既避免了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又让全家人都能有所收获。”在这方小小的阅读天地里,一家四口各自遨游书海,却又心意相通。
如今,都市生活越来越碎片化,注意力被不断分割。而孺子书房这样的文化空间,恰如一方静谧的港湾,让都市家庭得以重拾深度阅读的乐趣。在这里,时间仿佛被按下了慢放键——没有电子设备的干扰,没有都市喧嚣的侵扰,阅读成为连接家庭的纽带,让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多了一份从容与诗意。
考研学子扎根的日与夜
“这些大学生每天都来,学习状态特别投入。”在孺子书房玉屏东大街分馆,馆长姚晓峰告诉记者,这家孺子书房吸引了周边许多高校学子来此备考,“像自习区,几乎清一色都是备战考研的年轻人。”
“之前从洪观新闻客户端了解到南昌在全市建成了多家孺子书房,方便市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正是看中这里的书香氛围,我特意在附近租了房子。”正在自习区复习的彭婉清告诉记者。
彭婉清是重庆人,在南昌上大学。本科毕业后,她选择备考研究生以进一步提升学历。“这里的学习氛围特别好,素不相识的备考者每天并肩学习,彼此间形成了一种无声的默契与激励。每当疲惫时,看到周围专注的身影,自己也就有了动力。”彭婉清笑着说。
更让她感动的是书房管理员的细心周到。“每天背着厚重的复习资料往返书房和住处实在不便。”彭婉清回忆道,“我正犹豫如何开口商量寄存事宜时,管理员大叔主动询问我们需不需要寄存。”这份意料之外的贴心服务,不仅减轻了她的负担,更让异乡求学的她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在备考的艰辛路上,这座小小的书房给了她不仅是安静的学习空间,更是一份珍贵的人文关怀。
“备战考研的日子里,孺子书房不仅为我提供了安静的学习环境,更让我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温暖。在这里,我遇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有暖心的管理员、并肩奋斗的研友,以及那份为梦想坚持的勇气。这段备考时光,注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来自华东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大学生程哲瀚说。
在这里,四季轮转被浓缩成书页间的墨香——春日的困倦、夏夜的闷热、秋风的萧瑟、冬日的严寒,都未能阻挡那些伏案的身影。而孺子书房,始终以无言的陪伴,见证着每一份坚持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