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06:19:00
当今世界正处于深刻变革期,包括中国及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成为全球化的“推进器”。在南方国家的合作中,万隆精神和万隆十项原则始终发挥着指导作用。中国是万隆精神的主要首创者和积极倡导者,将其践行于对拉合作中,推动中拉进入平等、互利、创新、开放、惠民新阶段,为万隆精神提供了新的时代注解。
“全球南方”合作初心不改
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会议,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以及“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呼吁建立更加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这是“全球南方”首次对全球治理改革集体发声。此后70年中,发展中国家秉承万隆精神,在合作中赢得共同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球南方国家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80%,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份额超过40%。同时,“全球南方”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呼声取得一定效果,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等新兴多边体系中,南方国家影响力明显上升。
时隔70年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第九届峰会于2025年4月9日在轮值主席国洪都拉斯举行。拉共体成立于2011年,是拉美历史上首个没有美国和加拿大参加、涵盖地区全域33国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如今已不断加强地区内部协调,并与中国、欧盟等域外经济体形成整体合作机制。
拉美是“全球南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拉共体则是地区国家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平台。拉共体第九届峰会是对万隆会议的一次“致敬”,再次体现万隆精神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一方面,拉共体的机制性发展已成功延续14年,表明万隆精神倡导的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内涵不变,但地理外延从亚非拓展到拉美,实现了“全球南方”联动的客观效果;合作内容则从政治对话日益拓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维立体合作,南南合作的区域内和跨区域推进已形成全球态势。另一方面,拉共体第九届峰会发布《特古西加尔巴宣言》,承继了万隆会议对全球治理变革的主张,“全球南方”对外反霸权、谋取独立自主与联合自强的共同主张不变,对南北合作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共同诉求,对纠偏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发挥了一定作用。
中国力量助力拉共体合作
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简称“中拉论坛”)正式运行。10年间,该合作机制日臻完善,成为增进中拉政治互信、加强发展战略对接、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推动了中拉关系实现飞跃。10年间,中拉之间更是达成上千项合作协议,确保双方经贸合作质量并进。
中拉论坛成为中国践行万隆精神与原则的最佳实践之一。首先,中国为拉共体国家提供了稳定预期。自2014年以来,拉美经济持续低迷,而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就确定未来10年双方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长期目标,以稳定市场预期,消除拉共体国家外部风险。同时,第三届部长会议发布《中国—拉共体成员国重点领域合作共同行动计划(2022—2024)》,从具体领域规划中拉合作的路径与节奏,确保了合作的透明度与可操作性。其次,中国在对拉共体国家合作中始终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也绝不干涉拉美国家内政。中拉经贸合作基于市场需求,服务双方关系发展总体要求。特别是中国针对拉美地区的发展实际,提供长期“耐心资本”,以时间为拉美创造流动性空间,利于其实现债务与发展平衡,并规避债务危机。最后,中国助力拉美互联互通,为拉共体团结提供了硬件支持。比如,基础设施不足是制约拉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痼疾,而中国对拉共体国家的合作中注重能源、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其中,秘鲁钱凯港等项目为连接拉美与亚太提供了新可能;规划中的铁路建设项目还将利于拉美地区内部联通,为其区域经济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中拉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将在中国召开。此次会议将有利于中拉双方共商发展大计,共迎问题挑战,丰富“全球南方”合作实践,增强“全球南方”团结自强时代强音,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作者岳云霞 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来源:经济日报)